此《象傳》,是言君子之善受,能無我以通天下之感也。
孔子釋咸象曰:山上有澤,山之虛受澤之潤,有咸之象焉。人心不虛,烏乎受哉?故君子湛其心於澹定之初,廓其性於大公之天,隨其所感,惟本吾心之虛以受之,亦如山之以虛而受澤也。其感通之妙,豈有二乎?夫《彖》言感而《象》言受,此見感應之理惟在我心之能虛。然所謂虛者,循乎天理而中絶意、必、固、我之私,如無適無莫而義之與比,不必信果而惟義所在。《象》之虛,即《彖》之貞也。若舍貞而言虛,則是不以理為權衡,而此心漫無所主,必至薰蕕雜陳,是非莫辨,未獲受善之益,而先受不善之害矣。夫豈所以總一庶類,裁制萬事之道乎?
【今注】
絕意必固我之私:《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朱熹:「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執滯也。我,私己也。四者相為終始,起於意,遂於必,留於固,而成於我也。蓋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後,至於我又生意,則物欲牽引,循環不窮矣。」
上一章节
《集说》圭叔吕氏-第31卦䷞咸卦•象传详解
下一章节
[清]傅恒-第31卦䷞咸卦•象传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