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朱熹-第13卦䷌同人九四•爻辞详解 《語類》云:問:同人三四皆有爭奪之義。曰:三以剛居剛,便迷而不返:四以剛居柔,便有返底道理。《繫辭》云「近而不相得則凶」。如初上則各在事外,不相干涉,所以無爭。【靠右】---(清)李光地等撰《御纂周易折中》卷二同人墉,音庸。剛不中正,又无應與,亦欲同於六二,而為三所隔,故為乘墉以攻之象*。然以剛居柔*,故有自反而不克攻之象。占者... —— [南宋]朱熹撰 《周易本义》 同人
[宋]项安世-第13卦䷌同人九四•爻辞详解 項氏安世曰:凡爻言不克者,皆陽居陰位。惟其陽,故有訟有攻。惟其陰,故不克訟、弗克攻。訟之九二、九四,同人之九四,皆是物也。 —— [清]李光地等撰 《御纂周易折中》 同人
[清]李光地-第13卦䷌同人九四•爻辞详解 《折中》案:卦名同人,而三四兩爻,所以有乖爭之象者,蓋人情同極必異,異極乃復於同。正如治極則亂,亂極乃復於治。此人事分合之端,易道循環之理也。卦之內體,自同而異,故于門、于宗,同也。至三而有伏戎之象,則不勝其異矣。外體自異而同,故乘墉而弗克攻,大師而克相遇,漸反其異也。至上而有于郊之象,則復歸於同矣。三四兩爻,正當同而異、異而同... —— [清]李光地等撰 《御纂周易折中》 同人
[北宋]苏轼-第13卦䷌同人九四•爻辞详解 六二之欲,同乎五也。歷三與四而後至,故三與四皆欲得之。四近於五,五乘其墉,其勢至迫而不可動,是以雖有爭二之心,而未有起戎之迹,故猶可知困而不攻,反而獲吉也。凡三之於五也,稍遠而肆焉。五在其陵,而不在其墉,是以伏戎于莽而伺之。既已起戎矣,雖欲反,則可得乎?欲興不能,欲歸不可,至於三歲,行將安入?故曰「三歲不興,安行也」。 —— [北宋]苏轼撰 《东坡易传》 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