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語類》云:「艮其止止其所也」,上句止字,便是背字。故下文便繼之云「是以不獲其身」,更不再言艮其背也。下句止字,是解艮字,所字是解背字。蓋云止於所當止也,艮其背是止於止。行其庭不見其人,是止於動。故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又云「艮其背」了,靜時不獲其身,動時不見其人,所以《彖辭傳》中說「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周先生所以說定之以仁義中正而主靜。
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語類》云:「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行固非止,然行而不失其理,乃所以為止也。
○問艮之象何以為光明。曰:定則明。凡人胸次煩擾,則愈見昏昧。中有定止,則自然光明,莊子所謂泰宇定而天光發是也。
【靠右】---(清)李光地等撰《周易折中》卷十艮卦彖传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此釋卦名。艮之義則止也。然行止各有其時,故時止而止,止也:時行而行,亦止也。艮體篤實,故又有光明之義。大畜於艮,亦以輝光言之。
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此釋卦辭。易「背」為「止」,以明背即止也。背者,止之所也。以卦體言,內外之卦,陰陽敵應而不相與也。不相與,則內不見己,外不見人,而无咎矣。晁氏云:「艮其止,當依卦辭作背。」
上一章节
[北宋]张载-第52卦䷳艮卦•彖传详解
下一章节
[北宋]程颐-第52卦䷳艮卦•彖传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