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爻是言,三始雖不偶於君而有悔,終當相遇而得吉也。耳,指五。革,謂不相屬,不肯就君也。雉膏,謂道德之美也。方雨,謂君臣之合,猶陰陽和而雨作也。
周公繫鼎三爻曰:三為鼎腹,上承離體,本有養民之腴也。顧鼎之舉行在耳,士之致用在君,三與五既非正應,情不相屬,不得乎君則道何由而行?眾何由而濟?如鼎耳方革,不可舉移,而其行阻塞,雖有雉膏之美,而不能為世饔飧之用。上負吾君,下負吾學,為有悔也。然能以正自守,則五終必求於三,而三亦必應於五。陰陽相合,明良交會,如將雨然。向者去君長往之失,可無矣。是初雖有不遇之悔,終得相遇而吉也。
孔子釋三象曰:君子之仕,原以行義。鼎耳革則狷介而不為時用,自失其義也。夫豈可哉!
按:士君子處世,詭隨以希遇則失己,獨善以忘君則廢倫。惟自居中正之道,不急急於功名,亦不甘心於隱逸,斯得之矣。然自古聖帝明王,尤重尊德樂義之士。故士或守己以抗節,而君必屈體以下賢,未有懷才抱異,而見棄於明時者。此三所以終免不食之悔也。
【今注】
狷介:廉潔耿直。
詭隨以希遇:詭詐隨人而無原則,以此而希望得遇君王之重用。《詩經.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無良。」
上一章节
[南宋]俞琰-第50卦䷱鼎卦九三•爻辞详解
下一章节
[清]傅恒-第50卦䷱鼎卦九三•爻辞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