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爻是言,君子決小人之道,貴於盡善也。頄,面顴也。夬夬,決於決也。遇雨,謂暫與小人相合也。若濡,謂迹似為小人所染也。有愠,謂見怒於同類也。
周公繫夬三爻曰:九三過剛不中,而當決時,是欲決去小人,不勝其忿,而逞於一發者,有壯於頄之象。如此則謀露機泄,勢必召意外之變,而有中傷之凶矣。然三在諸陽之中,獨應上六,其義不可不決,顧其決之何如耳。若果深知小人之害,而存必決之心,則當密其謀,老其識,而藏其迹。雖暫與上六相合,如獨行遇雨,跡似濡染於小人,而見愠於眾君子者。然卒之伺瑕乘釁,推其墜而絶其根,清君側之惡,以收廓清之效者,必此人也。夫何咎乎!
孔子釋三象曰:九三獨與上六為應,自其迹觀之,未為无咎。今能果決其決,則向之委婉曲折,正見通權達變之妙用。始雖若濡有愠,終必解悖除奸,而見信於同志矣,安有致咎之理歟?
按:古來建立事功者,必有深心大力,但求其謀之克濟。而形迹之間,一時有所不及顧。如王允謬譽董卓,温嶠偽事王敦,初皆辱身降志,卒能剪除元惡,皆有合於夬夬无咎之義者也。然苟非真能舍經用權,磨不磷,涅不緇,可以轉移一世,而不為一世轉移者,則寧介然皭然,危言危行,守其不亂羣之戒。雖或無補於天下,而亦不至自失其身矣。
【今注】
王允謬譽董卓:漢末時人。東漢末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王允外表恭順,藉以能輔佐獻帝,但最終設計而誅殺董卓。
温嶠偽事王敦:東晉初年,「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紹即位之後,是為晉明帝,任用溫嶠為中書令。時大權在握的王敦不滿,但溫嶠對王敦表現出恭順,並努力為其出謀畫策,親近其心腹錢鳳,取得王敦的信賴。溫嶠最終因此得以協助晉明帝阻止王敦篡位的圖謀。
磨不磷,涅不緇:形容人的意志堅定,無法被磨滅;品德廉潔,無以受到玷污。語出《論語‧陽貨篇》。晉國大夫趙簡子的宰邑佛肸據守中牟叛變,當時佛肸召見孔子。子路以此事質問孔子,孔子回答:「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什麼叫堅硬,怎樣磨也磨不薄;什麼叫清白,怎麼染也染不黑。我長得像匏瓜嗎?怎麼能掛著當花瓶而不讓人吃呢?磷,薄也。涅,《說文》:「黑土在水中。」引申為將東西染黑。
介然皭然:剛正耿介而廉潔。介,耿介。皭,音叫,潔白、潔淨。
上一章节
[南宋]俞琰-第43卦䷪夬卦九三•爻辞详解
下一章节
[清]傅恒-第43卦䷪夬卦九三•爻辞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