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爻是言,去小人之當斷也。孚,驗也,言以小人之遠去為驗也。
周公繫解五爻曰:五當君位,是君子也。乃與三陰同類而相比,狎邇小人之咎不能免矣。當此之時,惟有惕然自省,知其決不可留,解而去之,一解之外無他術也。如是則朝宁清明,紀綱振肅,吉孰大焉。然君子之有解,於何驗之?即驗諸小人之退而已。必小人果退,方見我之能解。若猶有瞻顧,則是外示解之之迹,而内無解之之心,其何以為能孚也哉?
孔子釋五象曰:小人非難解,特患君子之心未必真欲解耳。若果能解之,辨之極其明,而斷之極其勇,則小人自消沮屏伏,而無所復用其夤緣矣。古之真能退小人者,莫如堯舜。如共工之象恭滔天,驩兜之比周為黨,鯀之方命圯族,三苗之負固不恭,毅然加以流放殛竄之刑,曾無姑息養癕之患。乃為有解之君子也。六五本陰類,恐其優柔少斷。明知小人之當去,而牽於私愛,姑飾詞以掩天下之耳目。若曰吾已屏黜之矣,而陰狎昵之如故,則彼益倡狂恣肆,惟所欲為而一無忌憚。國家之禍,遂至於莫救。此管子所云「惡惡而不能去,郭之所以危也」,豈不可戒歟!
【今注】
消沮屏伏:消退而避藏。沮,壞也。消沮,消滅、消退。屏,蔽也。
夤緣:攀附權貴。《文選.左思.吳都賦》:「夤緣山嶽之屺,冪歷江海之流。」
堯舜流四凶:《尚書‧舜典》:「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記‧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辠而天下咸服。」《左傳》:「舜臣堯,流四凶,投諸四裔,以禦魑魅也。」
共工之象恭滔天:帝堯當時要找人治水,讙兜推薦共工。堯拒絕說:「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共工善於言語,行事又不正,外表狀似恭敬,但罪惡卻滔天。堯於是讓共工擔任「工師」,也就是負責主管工匠來考驗他。果然共工淫僻。後來舜建議堯將共工流放到幽州。
驩兜之比周為黨:驩兜與共工兩人親密而結為朋黨。《孟子‧萬章上》朱熹注:「共工,官名。驩兜,人名。二人比周,相與為黨。」比為親密,周為周密。比周,親密。
鯀之方命圮族:鯀,禹父親。方命,違背命令。圮,毀也。圮族,傷害族人。「方命圮族」語出《尚書》,《史記》作「負命毀族」。《尚書‧堯典》記載,帝堯要找人治水,眾人同聲推薦鯀。帝堯評以「方命圮族」。四嶽則說,已無人可薦,請求試用看看。後來鯀果然治水九年仍一無所成,而遭受殛刑。殛刑有二說:一認為是《說文》「殊也」,即《周禮》的「八曰誅」,即誅殺。二認為是極刑,是流放在外而永不得歸。
三苗之負固不恭:三苗,國名。仗勢著後有穩固的天險靠山而不恭敬。「負固不恭」或作「負固不服」,《周禮.夏官.大司馬》:「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
上一章节
[南宋]俞琰-第40卦䷧解卦六五•爻辞详解
下一章节
[清]傅恒-第40卦䷧解卦六五•爻辞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