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陷於險,而求出險之道,則必有所附麗以自振作,庶可藉以免難。故坎之後受之以離,離者一陰麗於二陽,有附麗之義也。上篇始乾坤,而終坎離者,蓋以水火共濟,為天地間之至理也。
按:古今治亂,一泰一否,原自相循,全恃君臣一德,以保泰濟否。如舜得五臣,而拯昏墊之災*。武王得十人*而致遏劉之烈*,用能朝野同風,天下順德,此同人大有之明徵也。然史之贊堯曰「允恭克讓」,舜之稱禹曰「不矜不伐」,乃知謙以致豫,千古同道。所以萬姓歸懷,
百度具舉,居高臨下,教洽刑清,治道之隆,於斯為極。至如持文質之流,察造化之幾,敦一誠以養聖學,察人事以審時宜,內聖外王之學,莫備於斯矣。
注:昏墊之災:昏暗而陷溺,喻指人民遭水患而陷於水深。《書.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說文》:「墊,下也。」墊為下,引申為陷溺。
注:武王得十人:《尚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雖有周親,不如仁人。」亂臣,治亂之臣。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以及文母。
注:遏劉之烈:遏止殺戮的功業。《詩.周頌.武》:「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烈,業也。遏,止也。劉,殺也。
上一章节
[清]傅恒-第30卦䷝离卦•序卦传详解
下一章节
[北宋]程颐-第30卦䷝离卦•序卦传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