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爻言不能防患以濟險,為終亂者致儆也。濡首,謂首尾俱溺。
周公繫既濟上爻曰:上六居險體之上,當既濟之極,乃以陰柔處之,惟務為因循,玩愒偷安,委靡不振,至於末流,將險愈深而亂愈不可治。象猶狐之涉水而濡其首,則身已沈溺,其何能濟?此正道窮之日,危可知也。
孔子釋上象曰:上之濡首而厲者,蓋自恃為濟,怠心日勝,不能思患豫防。一旦患至,而無其備,莫可如何。惟有淪胥及溺而已,豈能久乎!
按:既濟六爻,由離明而入坎險。内三爻言已濟之事,外三爻言由既濟而開未濟之漸。可見保濟之道,當安不忘危,治益求治,乃為長治久安之道也。至上六,所謂終止則亂,天時人事危微絶續之關,聖人於此不言凶而言厲,正救時之深意。欲人於不可久之中,求可久之道也。如輪臺之悔過,興元之罪己,君子猶有取焉。然亂至而圖,不若未亂而防,尤為制治保邦之要道。而處既濟之日者,亦可有終無亂矣。
【今注】
愒:有二義。一音慨,貪玩,荒廢。《爾雅.釋言》:「愒,貪也。」《左傳.昭公元年》:「翫歲而愒日。」杜預注:「翫、愒,皆貪也。」二音憩,休息,休憩。《說文》:「息也。」段注:「此休息之息。」「凡訓休息者,引申之義也。《釋詁》及〈甘棠〉傳皆曰:『憩,息也。』憩者愒之俗體。」
輪臺之悔過:指漢武帝的《輪台詔》,傳統史學家以此為漢武帝的罪己之詔。
興元之罪己:唐德宗的《罪己詔》。
上一章节
[南宋]俞琰-第63卦䷾既济上六•爻辞详解
下一章节
[清]傅恒-第63卦䷾既济上六•爻辞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