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象傳》,是言君子能止其當止,而心與理安也。兼山,重山也。
孔子釋艮象曰:上下皆艮,兩山竝峙,各止其所,艮之象也。君子體之,以道在天下,凡内而身心,外而事物,莫不各有當止之所,乃為位也。君子即其所居之位而思之,如:君臣父子,則各盡其道;富貴貧賤,則各行其素。他如:在上則不侵下職,在下則不奪上權,在左則不得涉右,在右則不得干左。自不至出乎其外,而有所思也。如是則有得於「各止其所」之義矣。
按:生人所歷,萬有不齊,而莫不有一定之位。稍出其位,即失其所當止。然位雖一定,而此中經綸變化,與時推移,其道無窮,又不可以不思。《大學》言止仁,止敬,止慈,止孝,止信,視之似乎庸常,而欲窮其理,充其量,則終身黽勉,未能無歉於位之内,安敢求多乎位之外哉!故曰:「學然後知不足。」如此雖欲思出其位,而有所不能矣。
【今注】
《大學》言止仁,止敬,止慈,止孝,止信:《大學》經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傳云:「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學然後知不足:《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上一章节
[南宋]俞琰-第52卦䷳艮卦•象传详解
下一章节
[清]傅恒-第52卦䷳艮卦•象传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