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惠棟撰。是編乃追考漢儒易學,掇拾緒論以見大凡。凡孟長卿易二卷,虞仲翔易一卷,京君明易二卷,干寶易附見,鄭康成易一卷,荀慈明易一卷。其末一卷則棟發明漢易之理,以辨正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學。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別傳自稱五世傳孟氏易。以鄭玄次京房者,以《後漢書》稱元通京氏易也。荀爽別為一卷,則費氏易之流派矣。
考漢易,自田王孫後,始岐為施、孟、梁邱三派。然《漢書儒林傳》稱:「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而梁邱賀疏通證明,謂田生絕于施讐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又稱:「焦延壽嘗從孟喜問易,京房以為延壽即孟氏學,而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劉向亦稱:「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義略同,惟京氏為異黨。」則漢學之有孟、京,亦猶宋學之有陳、邵,均所謂易外別傳也。
費氏學自陳元、鄭眾、馬融、鄭元以下,遞傳以至王弼,是為今本。然《漢書》稱:「直長於卦筮,無章句,徒以《象》、《彖》、《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又《隋志》五行家有直《易林》二卷,《易內神筮》二卷,《周易筮占林》五卷,則直易亦兼言卜筮,特其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說,與孟、京兩家體例較異。
合是三派,漢學之古法亦約略盡此矣。夫《易》本為卜筮作,而漢儒多參以占候,未必盡合周、孔之法。然其時去古未遠,要必有所受之。棟採輯遺聞,鉤稽考證,使學者得略見漢儒之門徑,於易亦不為無功矣。孟、京兩家之學,當歸術數。然費氏為象數之正傳,鄭氏之學亦兼用京、費之說,有未可盡目為讖緯者,故仍列之《經部》焉。
清黃宗羲所著《易學象數論》可以說是研究象數易學的經典之著,不只對兩漢以來象數易學的義理多所整理與闡述,也廓清宋明儒者的諸多見解。四庫全書本提要中引梨州先生於南雷...
四庫全書/經部/周易古占法 章句外編詳校官侍郎 臣 李封道政使司副使 臣 莫瞻菉覆勘總校官編修 臣 王燕緒校對官助教 臣 陳木謄錄監生 臣 葉映堦提要臣等謹案:...
[清]王宏撰《周易筮述》书籍介绍 《周易筮述》清王宏撰撰。八卷。《四库全书》本。王氏因朱熹曾谓“《易》本卜筮之书”,故作此编,以述其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
[北宋]欧阳修著《易童子问》北宋文坛领袖人物欧阳修一生经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在《诗经》和《易经》,《易童子问》就是他在《易经》方面的代表作。《易童子问》精彩地诠释了...
(清)任陳晉撰《易象大意存解》【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52册•經部46•易类 (清)任陳晉撰《易象大意存解》提要【...
【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18册•經部12•易类 [宋]蔡渊撰《易象意言》提要【臣】等謹案《易象意言》一卷。宋蔡淵撰...
(清)王夫之撰《周易稗疏》•附《攷異》【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39册•經部33•易类 (清)王夫之撰《周易稗疏》提...
【臣】等謹案《讀易舉要》四卷,宋俞琰撰。是書文淵閣書目、焦竑經籍志、朱睦㮮授經圖皆著於録,然外間傳本殊稀,故朱彝尊經義考亦云未見。今惟永樂大典尚散見于各韻之中,...
周易舉正三卷,舊本題唐郭京撰。京不知何許人,崇文總目稱其官為蘇州司戶參軍。據自序言御注孝經,刪定月令,則當為開元後人。序稱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真本,比校今世流...
【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19册•經部13•易类(宋)税與權撰《易學啟蒙小傳》提要【臣】等謹案《易學啟蒙小傳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