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点校】:丁不二
【再次点校】:暂无
【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15册•經部09•易类
是書舊署徐總幹撰,而不著名。其子序謂其父嘗師事呂祖謙、唐仲友,所學似尚有稟承,顧取釋氏傳燈語為經解標題,謬盩甚矣。其言君子小人吉凶陰陽之義,頗有闡發,而所論河圖數象,牽附九宫,則又乖於正道。蓋其書純駁參半,乃指斥後學差誤,得無責人則明,而責已則昏歟?以其裒輯於散帙之中,亦云希覯,録備四庫,庶幾瑕瑜不掩,系詩簡端譏之,正所以惜之也。
徐氏隱名故以何,標題想亦自知過。本來畫卦由古聖,胡乃傳燈擬梵陀。學述東萊道未見,習沿永叔語傷訛。明云後學多差誤,可識其人差已多。
【臣】等謹案《易傳燈一書,諸家書目俱不著録。朱彞尊經義考亦不載其名。惟永樂大典散見於谷卦之中,題其官曰徐總幹,而不著名字。又載其子子東序,謂其父嘗師事呂祖謙、唐仲友。考宋史,徐僑嘗受業于呂祖謙,著讀易記、尚書括旨等書。祖謙門人又有徐侃、徐倬序,無明文,不能定其為誰也。傳燈本釋氏之語,乃取之以名經解,殊為乖刺。又謂繫詞下傳易之為書三章,皆漢儒易緯之文,訛為夫子之作,以誑後世,亦沿歐陽修之誤。又謂聖人觀河圖,有數有象,以從横十五之妙,配乾坤九六之數。白紫者吉,黄黑者凶。是直以易數為五行家言,尤未免於駁雜。然其八卦總論十六篇,參互以求,頗能得易之類。例如曰大壯、大有、夬、乾,乾在乾、兑、離、震之下者也。乾九三曰君子,而餘卦九三皆有君子小人之詞。以君子在重剛中,君子則吉,小人則凶,故分别言之也。其處于巽、坎、艮、坤之下者,曰小畜、大畜、需、泰。凡九三上遇隂爻,皆有畏謹之義,剖析更為微細。又謂易之取象,該三代制度。如比九五言王用三驅,見王田不合圍三面而驅之禮。巽九二言史巫紛若,見古有太史男巫女巫之制。論易禮之相通,亦有證據。盖一知半解,可取者亦頗不乏。雖有絲麻,無棄菅蒯,固說易者之所旁采爾。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原序
先君總幹幼年習聲律,自後喜經術而厭雕篆,由是再更六典。紹興初,嘗師東萊呂先生【祖謙】,說齋;唐先生【仲友】,從宋先生【真卿】,書堂。因見壁間伏羲先天八卦圖象,篤志學易,佩服師訓,蚤夜䆒心。嘗應試漕闈,兩預薦書,皆以是經。先君重道義而輕利禄,薄奔競而安恬退,隱居易堂,精硏先天之學,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係國家興衰治亂之時用。寶慶間,遂作周易大義,繼作衍義,續作傳燈,究先哲之微言,期後學于同歸。去爻應互體等說,越數十載方脱稿。先君初意,為子孫衆多,皆欲淑以斯文,故作是書,非欲自侈其學也。愚不敢私,即取而公之,悉鋟諸梓,不惟不秘先君之志,而先君之學亦于是乎傳矣。寶祐丁巳仲春既望,季子徐子東敬繫。
《丙子学易编》是宋代李心传撰《周易》研究著作,存一卷。因成书时间在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即丙子年,故名《丙子学易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书于嘉定九...
國朝惠棟撰。是編乃追考漢儒易學,掇拾緒論以見大凡。凡孟長卿易二卷,虞仲翔易一卷,京君明易二卷,干寶易附見,鄭康成易一卷,荀慈明易一卷。其末一卷則棟發明漢易之理,...
【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19册•經部13•易类(宋)税與權撰《易學啟蒙小傳》提要【臣】等謹案《易學啟蒙小傳一卷》,...
【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07册•經部01•易类(吳)陸績撰《陸氏易解》提要明姚士粦所辑吴陆绩《周易注》也。《吴志》...
关于请郭彧先生主讲《易图讲座》的按语 自从孔子“韦编三绝”修纂《周易》之后,二千五百年以降,对《周易》的研究已发展为世界文化史中非常奇特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
【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12册•經部06•易类(宋)程大昌撰《易原》提要【臣】等謹案《易原》八卷,宋程大昌撰。大昌...
【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20册•經部14•易类朱元昇字日華,南宋知名易學家。其易學祖述邵雍及劉牧,主要以河圖、洛書...
《周易啓蒙翼傳外篇》附於《周易啓蒙翼傳》之後,之所以名為「外篇」,是因所論皆屬《周易》之外的易學分枝。《翼傳》主要是順著朱熹《正義》和《啟蒙》二書的義理來詮釋《...
[清]王宏撰《周易筮述》书籍介绍 《周易筮述》清王宏撰撰。八卷。《四库全书》本。王氏因朱熹曾谓“《易》本卜筮之书”,故作此编,以述其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
《易小帖》是毛奇齡門人所編輯而成者,所以中間會穿插門人所說的註解。此書特色,徵引前人訓詁,糾正其當時易學家論易的過錯,對於王弼易,以及陳摶所傳的象數易攻擊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