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点校】:丁不二
【再次点校】:暂无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渊阁)第31册•經部25•易类
〖易象钩解〗四卷。明陈士元撰。士元字心叔,湖北应城人。喜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至滦州知州。著有《易象江解》、《论语类考》、《孟子杂记》等。此书专门阐述经文取象之义。士元认为《易》以卜筮为用,卜筮以象为宗。先儒解《易》,论义理不论祸福,害怕因言卜筮而使《易》理变行俗浅,故对《彖辞》、《爻辞》大加发明,而对取象之由则略而不论。后世传注者则更往往把”互体”、”五行”、”纳甲”、”飞伏”之类归人虚玄之列,而宋代大儒朱熹、张□都说不可偏废。对此士元曾著《易象江解》二卷以阐述之,又作此书为之补充。”钩”,曲也,转取也,本无所见、引物而旁通之意。《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大旨深有合于作《易》之本旨,所论虽有穿凿处。而犁然有当者为多,远胜于虚谈名理、茺蔑古义者。指出此书《履卦》注以京氏之说主象、并引以为明象之证,颇失其真;以京氏《易》当太卜所藏,也殊为无据。有《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道光十三年(1833)刻《归云别集》本、《湖北先生遗书》本。《四库全书》据两淮马裕家藏本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谓每卷标目之下皆题《归去别集》卷数,自五十八至六十-,盖当时编入全集。又谓《明史艺文志》载士元《易象钩解》四卷、《易象汇解》二卷,则《汇解》亦发明象学者,以未见其书,故不著录焉。今据《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归云别集》有明万历中刊本,收入士元著作十二种,道光刻本即据此本,《四库全书》本或据《归云别集》零本著录。
嘉靖十三年(1534年),受学业于余胤绪。嘉靖十六年(1537年)成乡举,编成《缶鸣集》。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编成《金陵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二十四年(1545年)任滦州知州。陈士元在滦州任期,为当地建文笔峰,造祭器,修仓廪,并编《滦州志》、《海滨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辞去官职,回归故里。所著之书已刊行者有《易象钩解》、《五经异文》、《论语类考》、《孟子杂记》、《荒史》等26种,计252卷;未刊行者有《新宋史》、《新元史》百余卷,《史纂》10卷;散佚不传者约400余卷。另编、注有《古今韵分注撮要》五卷、《韵苑考遗》四卷、《古俗字略》七卷、《俚言解》二卷、《裔语音义》四卷、《五经异文》十一卷、《论语类考》二十卷、《孟子杂记》四卷、《孟子杂记》、《荒史》、《古俗字略》、《梦林元解》、《名疑》、《姓汇》、《姓觿》等著述。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陈士元去世,享年82岁,葬在应城西北20里的孙家山。
国朝钱澄之撰。澄之原名秉镫,字饮光,自号田间老人,桐城人。家世学《易》,又尝问《易》於黄道周。初撰一书曰《易见》,因避兵闽地,失其本。又追忆其意撰一编,曰《易火...
易经蒙引,明蔡清撰。清字介夫,号虚斋,晋江人。成化甲辰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书专以发明朱子《本义》为主,故其体例以《本义》与《经》...
[宋]項安世撰《周易玩辭》书籍介绍 十六卷,宋项世安著。书成于嘉泰二年(1202年)。本书专门阐释《周易》象辞。南宋庆元年间,项安世谪居江陵,杜门不出,专攻四书...
内容简介《周易禅解》是智旭为了融合儒佛思想,47岁时所著。其以禅解《易》,一是从佛法的角度,用“约佛法释”的形式,如一约果后垂化,二经秉教进修,一约佛果八相,二...
此《易本义附录纂疏》(周易本义附录纂注)由元代胡一桂著,为注释《易本义》之作。全书共十五卷,包含:上下经、《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
作品信息 点校状况 作品名称: 易经明道录 底本出处: 开放文学网 作品别名: 无 参校版本: 无 作者: 中文电脑之父 朱邦复 初次点校: 未点校 创作年代:...
[元]吳澄撰《易纂言》 [元]吴澄撰《易纂言》书籍介绍 〖易纂言〗十卷。元吴澄(1249-1333)撰。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
[清]胡煦撰《周易函書•约存》【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渊阁)第48册•經部42•易类注:此本圖類較多,編為橫版格式时...
说明 大體來說,漢代易學是以象數易為主流,這種風氣到了魏晉時代有了很大的轉變,其中最具代表的,當以當時的青年才俊王弼為代表。王弼雖然只有短短24歲的生命,但他的...
周易参义十二卷。元梁寅撰。寅字孟敬,新喻(今属江西)人。元末明初经学家。世业农,家贫。寅自力于学,淹贯百家。元末召集庆路儒学训导,以亲老辞。明初征召天下名儒修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