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義》曰:蒙,即蒙昧之稱也。凡義理有未通,性識有未明,皆謂之蒙。
所以次于屯者,按序卦云: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又曰:蒙者,物之稚也。言若人之幼稚,其心未有所知,故曰蒙也。蒙亨者,言蒙昧之人,其性不通,其志不明,必得賢明之人,舉其大端以開發之,則其心稍通,通而不已,遂至大通。亦若民之生,雖懵然无所知,冥然无所明,必得在上賢明之君,善教化之,教化之不已,則知禮義而至于大通,故曰蒙亨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者,我謂賢明老成之人也。言非是賢明老成之人,往求童蒙者而告之,盖是童蒙之人,其性不明,其志不通,思其開釋而來求于我,我則告之。亦若賢明之君,非是已欲自求于民而治之,盖其民无知,不能自治,思欲開發暗昧之心,以求于已則已,然後居其位,明教化以導之。是以古之聖賢在上者,其處心積慮,非樂居于權位,好處于富貴,盖民來求治于我,我當治之。亦以天之生民,蚩蚩者衆,无所知識,須得聖賢之人以治之。以堯舜居之而不為樂者,是聖人之本心也。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者,筮所以决疑也。言童蒙之人,不能自明,志有所疑,來决于已,則已舉其大端一理以明告之。而蒙者必當精思其可否,深慮其善惡,然後可以大通其志。若或不思不慮,而其性不達,以至于再于三,求告于老成之人,則其事煩而瀆亂矣。既已瀆亂,則老成之人不復告之矣。故仲尼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吾不復之矣。故古之時,有朴作教刑,以至蒙昧之人,諭之而不思。告之而不慮,則有鞭朴夏楚之刑以戒之,亦如蒙昧之民,求治于在位者也。聖賢之人在上,則道之以教化,漸之以禮義,有或不能以自通,以至反善趨惡,瀆上之化。故古之時,有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以正之。是言再三瀆亂,則不復告之,而有懲戒之刑也。
利貞者,此言亨蒙之道,當利以正也。故先聖曰: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言必以正道開發于人也。
【原文】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義》曰:艮為止為山,坎為險為水,山之下有險窒,塞而不通,則是蒙之象也。夫水之性无不下,導之則為江為海,止之則為潢為汙,今止而未決,是其有蒙之義也。蒙亨,以亨行時中也者,言蒙昧之人智性既未明,而賢明老成之人必以一理而決之,使其由稍通以至于大通,如此是以亨通而行,皆得時之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者,言非賢明老成之人求于童蒙之人,盖童蒙之人來求決于賢明老成之人也。既來求決,則賢明老成之人當告以善道,是上下之志相為合應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者,言蒙昧之人既來求决于賢明之人,賢明者但開發一隅而告之,其蒙者既得賢明之告,必當思慮之,自一隅以至于三隅,然後可通也。今若不思不慮,以至于再于三,而瀆問于賢明之人,則賢明之人不復告之,以其不能思慮而自瀆亂于蒙者也。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是也。初筮,告以剛中也者,剛中謂九二也,言九二以剛明之德而居中,是能以剛中之德而發其蒙昧者也。蒙以養正,聖功也者,此言聖賢外能蒙晦其德,而内養其至性,至誠不息,以育其德,是其聖賢之功也。此正合潛龍之義,始卷懷其才德,而終存心于天下,後世怪民不知蒙晦養正之意,乃退身于山林,是豈聖賢之功乎?
【原文】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義》曰:言泉之始發于山下,未有所之,則必待决導之,然後流注而至為江為海。于未決之前,雖出於山之下,而未有所適,是蒙之象也。
君子以果行育德者,言君子之人,則當果決其行,而力學審思,強問篤行,使其性明志通。又且養育其德,以修其志,使其道之大成,至于聖賢而後已,然後發其所畜,以教化于人也。
【原文】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原文】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義》曰:據此一爻注疏之解,以為初六在屯難之後,居蒙昧之初,不能自明,而上得九二之陽,以照于已,遂發其蒙。
蒙昧既發,則志遂明于事而无所疑,可以用刑于人。或說其罪,无所不當也,今則不取。盖此一爻,乃亨蒙之法也。初六居蒙之初,久在蒙昧,不能通明,必得在上聖賢之君,申嚴其號令,設張其教化,以開示之,使得其曉悟,故曰發蒙也。若其性識至昧,雖得號令教化開發之,而尚不通曉于心,反善趨惡,犯君之教化,則賢明之君,當用刑罰以決正之,故曰利用刑人也。然又其間久在蒙昧之時,不知禮義,不知教化,過而為之,以至遭桎梏之苦,始曉悟而自悔,則聖賢之君,又當肆赦之,書曰舊染汚俗,咸與維新是也,故曰用說桎梏也。以往吝者,言凡刑法者,小懲而大戒,刑一而勸百,使天下之人,皆遷善而遠罪,是不得已而用之也。語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雖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也。不可恃已之勢,肆已之威,快已之欲,用之以往,无有休已,則自取悔吝也。
【原文】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原文】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義》曰:初六發蒙,蒙之小者也。
上九擊蒙,蒙之大者也。而餘四爻皆隂柔之質,惟此九二以剛明之德居下卦之中,是居得其中者也。夫剛則能斷天下之事,明則能察天下之微,有剛明中正之德,則天下之賢不肖者皆從而歸之,天下之蒙昧之人皆樂而求之而已。能包容无所不納,故曰包蒙吉。
納婦吉者,婦所以助已而成治也。以上下三爻皆隂柔之質,故稱婦也。然其中必有賢者能者,而九二又能納之以助于已,盖言九二居人臣之位,正應于五,五為至尊,而以柔順之質專委于二,荷天子之重任,掌天下之繁務,其責至重,雖有剛明之德,亦不能獨當之,必在廣納天下之賢才以相輔助,然後可以成治也,故云納婦吉也。
子克家者,言有包蒙納婦之吉,施之人子則可以幹父之事,而克集一家之治;施之人臣則可以幹君之命,而克成天下之治也,故曰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者,言六五與九二為正應,上以柔順而接于下,父之慈也;下以剛明而奉于上,子之孝也。父子之義相交,則家道成也;君臣之義相交,則天下治也。是六五之君能以柔順之道下委于九二之臣,九二之臣能以剛明之德上奉其六五之君,是則剛柔相接而克成其治也。
【原文】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原文】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義》曰:金夫者,剛陽之人也。六三以隂柔而居陽位,本不正也。以不正之女不能順守婦道,比近九二剛陽之人,故起躁求之心而欲遽從之,是不有其躬,非清潔之行,故聖人戒之曰勿用取此六三不正之女也。
无攸利者,言六三之女以不正之質而從于剛夫,則必蠱其一家之事,亦猶不正之臣以此道而事君,必害其天下之治,復何有所利哉?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者,先聖所以言勿用取此女者,以其不正之質而又躁求于金夫,不待夫見求而自遽應之,是行不順也。
【原文】六四:困蒙,吝。
【原文】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義》曰:六四以隂柔之質,居蒙昧之世,又處隂之位,上既遠上九之陽,下又遠九二之陽,在二隂之間,无陽以發明于已,困于蒙暗,不得通達,故有悔吝。是以自古聖賢,未有不自擇師取友,親仁善鄰以成者也。故子貢問為仁于仲尼,
仲尼答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夫賢者事之,仁者友之,以相訓導,以相琢磨,未有不成其道業者。果能此道,則雖愚必明,雖弱必強,則自小賢以至于大賢,自大賢以至于聖人也。故孔子又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言人之所居,必擇仁者之里而處之,觀其動作必中于道,觀其言語必中于義,出入游處,日漸月摩,雖有凶子頑弟,未有不率而至于善者。又若孟子之母,三徙其居,而卒使其子為萬世之大賢,是由母能親仁善鄰之力也。今六四不能親仁善鄰,故至于困窮而有悔吝也,宜矣。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者。夫陽主生物,故為實。今六四既遠上下之剛陽,至于困窮而有悔吝,是遠于陽實,故曰獨遠實也。
【原文】六五:童蒙,吉。
【原文】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義》曰:六五隂柔之質,而居陽位,至尊之極也。内有剛德,可以通天下之志;外示柔順,足以專任臣之道,故獲童蒙之吉。非六五柔順之德,无以委任九二剛明之臣;非九二剛明之才,无以當六五委任之重,故此能專權委寄。所謂勞于求賢,逸于任使,不勞聰明,垂拱而自治者也。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者,以隂柔居至尊,是順也;能專任于賢,而以柔接之,是巽也。
【原文】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原文】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義》曰:據初九是蒙之小者,故曰利用刑人。凡昧于理者,皆謂之蒙。若為臣不盡臣之忠,為子不盡子之孝,為弟者當奉于兄而反為輕侮之事,為兄者所以友于弟而反為傷虐之行,為士者所以守義明先王法則以正流俗而反為偷薄之行,為農者所以力穡務本而反為怠惰之事,為工者所以作器用以利于人而反為彫巧之弊,為商者所以通濟有无而反為侈靡之異,是皆反于常理,而蒙昧之小者,故用刑法以正之。今上九乃是蒙之大者,若諸侯羣臣所以佐天子而反為叛逆之醜,若夷狄所以柔服于中國而反為叛亂之孽,罪深惡大,非五刑所能制,必在興師動衆以征伐之,故曰擊蒙也。
不利為寇者。夫兵,凶器也;戰,危事也。若逞其凶器,肆其危事,以自寇于人,往必不利。故秦之始皇,漢之孝武,隋之煬帝,皆貪一時之欲,恃一己之威,窮兵黷武,長征遠伐,使天下之男死不得緣南畝,天下之女罷不得就蠶室,而勞于餽餉,流離四郊,以至老母弔其子,幼婦哭其夫,怨毒之氣徹于骨髓,愁痛之聲淪于腸胃,此皆為寇不利之明效也。
言利禦寇者,言征伐之事,非務乎窮兵黷武,盖在于禦難備害而已。若三苗之民,反道敗德,而舜征之;葛伯有先祖之奉而不祀,有千乘之富而奪人之餽餉,湯始征之;昆夷、玁狁為華夏之難,而文王討之;三監叛周,而周公誅之;四夷交侵,宣王伐之。此皆利于禦寇之明效也。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者,言諸侯之叛逆,四夷之不賓服,人神之所共怒也。故聖人選兵簡將以擊之,則上下之心无不承順也。中庸曰: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若此,可謂怒中其節也,上下安得不順承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