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六十四卦方圆图,详解其中的奥秘及速记方法!
《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六十四卦来自八卦,八卦来自四象,四象又来自阴阳太极。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周文王被殷帝囚禁在羑里七年,在狱中潜心研究易学,推演出六十四卦。
《系辞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六十四卦由八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相叠,也叫别卦或重卦,下面的单卦称为主卦(又叫下卦、内卦),上面的单卦称为客卦(又叫上卦、外卦)。由两个相同单卦相叠所成的卦叫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每个六十四卦有六个卦爻,一爻各有一义,则六十四卦共含有三百八十四种爻理,周文王所著的卦辞就是解释这六十四卦的。
朱熹在《周易本义》中作了《卦名次序歌》,有助于我们记忆六十四卦: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顾,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暌;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古人以“伏羲六十四卦大横图”来说明六十四卦的成卦原理,该图从左上方乾卦开始,阳气依次减弱,直到最右下方的坤卦为阴气最盛,共六十四个卦象,排列规整,错落有致。
如果以“0”表示阴爻,以“1”表示阳爻,则这幅“大横图”正好体现了现代数学的二进制原理。
一、卦序
六十四卦起于乾坤两卦,是在“乾为天、坤为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的思想指导下排列的。其它六十二卦的次序是以卦象相错的方法排列的,如第三卦的“水雷屯”与第四卦的“山水蒙”两个卦象。
此外,还有的卦按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规律排列,这在《序卦》中有详细的论述,如“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物之始生也”。
由于屯卦是万物开始生长的时期,所以排在第三位。“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万物开始生长时期,先必有个萌芽的阶段,所以屯卦后为蒙卦。
历代学者对六十四卦有不同的阐发,六十四卦的排序也就有了很多种,六十四卦除了《周易》中起于“乾坤”终于“未济”的排序外,还有圆图排列,方阵排列,圆中布方的排列,以及八宫法的排列等。
八卦有先后天之分,按照排列的原则不同,六十四卦也有先后天之别:伏羲六十四卦属于先天六十四卦体系,而文王六十四卦、京房的八卦属于后天六十四卦。
先天八卦阐明的是天地变化的规律,因此由先天八卦演变而来的伏羲六十四卦也主要用于推演事物的变化过程,这种演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后天六十四卦图则反映了事物变化的具体规律。
例如用于占筮国运的《皇极经世》,用的主要就是先天八卦,如果要占筮人事,推测一般事情的吉凶,则要用后天八卦。
二、先天六十四卦
常用的先天图又称“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简称“六十四卦方圆图”。它包含了六十四卦的变化之妙,蕴含了天地方位的变化之理。
该图包含了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方位、河图、洛书等内容,以及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十二纲纪、二十八宿也暗藏其中,它几乎囊括了《易经》的所有内容。
在方图中,西北至东南这条斜线被称为“子午线”,西南至东北这条斜线被称为“卯酉线”。方图从外向内由四层组成,每层沿子午线方向的对角两卦数字之和都是九,且卦象相反。
一般认为,第一层乾坤相对,表示“天地定位”;第二层兑艮相对,表示“山泽通气”;第三层离坎相对,表示“水火不相射”;第四层震巽相对,表示“雷风相薄”。
圆图是一个天体运行图,也可以说是八卦的“历法”,它精确地说明了年月日和四季的运行规律。
此图按照伏羲六十四卦大横图的次序排列,左半圆从午位以乾卦开始,复卦结束,逆时针排列到子位;右半圆从午位以姤卦开始,坤卦结束,顺时针排列到子位。以八纯卦为间隔共分八宫,正好形成先天八卦方位图。
“木火土金水”五行依次运行而成春夏秋冬四季,配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便是一幅完整的天体运行图,易学大师陈抟极力推崇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认为《易经》只有这一张图。
三、后天六十四卦
后天六十四卦图有很多种,其中以文王创造的图为重点,文王的六十四卦卦序包含着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可以用来预测人事。
有学者认为,其中还包含着殷周时代的历史。文王六十四卦有一张圆图,但不载于《周易》中,该图载于道家典籍《周易参同契》中,“乾、坤、坎、离”四卦不计爻象。
在古人对六十四卦的众多排序中,汉代京房的“八宫学说”独树一帜,八宫卦,又称“京房六十四卦”,与伏義六十四卦、文王六十四卦都不同。
它以八卦为八宫,八卦自身重复、逐爻变化而变出本宫的其他七卦。
毎宫八卦,八宫共六十四卦,这种排法属于后天八卦系统,依据八宫卦序可推知各爻的世爻和应爻,这是六爻预测的理论元素之一。
八宫的各宫变化规律都相同,以乾宫为例来说明:六爻纯阳的乾卦,世爻在上九爻,其初爻变为阴爻后就便成了姤卦,因为初爻为变,所以姤卦的世爻为初爻,简称妡卦为“一世卦”,或“一世”。姤卦的二爻变为阴爻时,便形成了遁卦,因为此卦的变爻是根据姤卦变来的,变爻为二爻,所以世爻为二爻,简称“二世卦”,或“二世”。
遁卦三爻变为阴爻时,便变成了否卦,其世爻为三爻,简称“三世卦”,或“三世”。变至四爻时,便变成了观卦,其世爻为四爻,简称“四世卦”,或“四世”。五爻及以下全是阴爻时便变成了剥卦,其世爻为五爻,简称“五世卦”,或“五世”。接下来若再往上变就成了坤卦,不属于乾官了。
所以接下来返回而变第四爻,变成了晋卦,此时并没有变完,晋卦就好像正走在回家的途中一样,所以又叫“游魂卦”,此卦四爻为世爻。晋卦继续往回变第三爻,变成了大有卦,其世爻为三爻,至此已经变到了乾宫的结尾,大有卦也称“归魂卦”。
其他七宫的变化规律同理,这样,变化每宫首卦的初爻至五爻,再返变四爻,最后变三爻,就形成了京氏六十四卦的卦序。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经山水蒙卦详解,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易经山水蒙卦详解,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易经山水蒙卦详解,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明白此规律后,熟记卦在各宫的排列顺序便可推算出每一卦的几爻为世爻,与世爻上隔两位的为应受,世爻与应爻是断卦的重要因素。
弘扬优秀传统 传承中华文明
扫描二维码我们一起
学习中国传承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