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挺喜欢读书的。

没事的时候,总会找出家里的书翻一翻,或者到有书的地方,找自己喜欢的翻一翻,这已经成为我的阅读习惯。

说我喜欢读书,其实我还是怕时间不明不白的浪费掉,说是爱读书,其实,还是喜欢收集知识。即便是刷抖音,我也冲着知识去刷,没有知识含量的,我不会去捧场,即便是看厨子,那也得看能教会我做饭菜的。

我爱读书是后天形成的,不像有些家学渊源好的人,他们骨子里就喜欢读书。刚到广州工作的时候,我有个同事就是骨子里喜欢读书的人,看他戴着高度眼镜教师必读100本推荐书,手不释卷的样子,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争取向他学习。

几年后,我学会了他的没事就看书的习惯,他学会了广东人的,没事就去喝茶和卡拉OK。由是,周末的日子,我都站在书店里翻书,他一般跟一群朋友流连于歌厅和发廊。

在广州的日子,时间好像很慢也很长。每天一到下班的终点,我便骑车去广州图书馆,看会儿书后,在街边买个盒饭,就可以一直盯到广州图书馆闭馆,回来宿舍,要是能抽点时间看本小说,觉得人生很是享受。

春节期间,因为买票困难,我便在宿舍里度过我的春节假期,那样的日子还孤单,但是不寂寞,我都是白天在书店里看书,临到晚上,匆忙买一本,晚上回宿舍继续读书。几年下来,感觉书店里近现代作家的小说都被我看完了,于是,我便一门心思转到专业课上。

通过读书让我离开了当时人人羡慕的广州城。

直到后来离开学校,我读了好多书,尤其是在学校,我把本专业的书差不多也读完了,那时候教师必读100本推荐书,我们专业的学术书真的不多,因为那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读书期间,我有点遗憾,那就是,我的导师没有给我开读书清单,我都不知道我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建立的,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学术体系,但是,我知道自己有一套选择书的阅读方法。

我找书的方法很简单,从一本书开始延展,要么找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书,或者是不同作者的同一类问题的书。现在想起来,我比较幸运的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无意间读了很多基础类书籍,这些书为我后来阅读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比如我读了《二十四史》中的好多部,我读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和《清通鉴》,此外还浏览过《全唐诗》《全宋词》《世说新语》和《古文观止》,这些大部头,假如不是当时年轻气盛,现在真的啃不下来。当然也读过所谓的世界名著,现在现在,就是这些名著读了最扯淡,在脑子里一点印象也没有。

高中的时候,我给一个书店的亲戚值夜班,晚上到书店里,我通常是拿起一本书就读,直到把书看完。琼瑶的、三毛的、梁羽生的、金庸的、古龙的很多书,就是那时候晚上的消遣。

年轻时读书,其实还是非常有功利性的,总想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路线,实践证明,书中真的无路可走,专业需要时读专业书,专业用不上了,我开始读文学书。文学书读了不少,起码90后每届的茅奖、鲁奖获奖作品,或者当代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以及在文学上有影响力的杂志,及有关文学的比较高端的出版社出的文学类书籍,还是读了不少。

也许是授业关系,我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所谓“必读书单”,因此,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有成熟的知识体系。但是,假如你能告诉我喜欢哪类或者什么样的书,我给你指点一下还是没有问题的,我不会告诉你所谓的知识体系,但是,我会介绍我推荐的作家或者作品的特点,看你是否需要。

历史方面类的书真不好读,假如你已经成年,且对历史知识执着于心,否则,就把历史书当资料书吧。看别人说历史故事很是精彩,你不知道的是,别人读历史时的枯燥和郁闷,一百段历史不一定能整理出一段精彩的故事,这就是很多人难以沉下心来阅读的原因。文学类的书也不好读,因为,知识需要逻辑综合和编辑之后,才有趣味性,才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可那个原创的人,要经历很多失败的挫折和不为人所搭理的冷落。

除非你能对自己的需求进行定位,不然,我真无法给你推荐适合你的阅读书目。话说回来,假如你真的能对自己定位了,那你估计也不需要我推荐书籍,你也会像我一样,自己知道短板,然后就定向发力。

语文老师当年布置作业的时候,他之所以那么肯定和有导向性,那是因为我们的脑子里空空余也教师必读100本推荐书,看什么都是新鲜的,都是可以走心入脑的。可成年之后,自己心里复杂了,顾虑多了,无形之中,就给自己的认知加了一道屏障。由是,自己就处于一种别人无法接近的封闭状态。

我知道的书真的很多,但是,我不知道那本适合你。

教师必读推荐书目_教师必读100本推荐书_推荐教师读书书目

推荐教师读书书目_教师必读推荐书目_教师必读100本推荐书

教师必读100本推荐书_教师必读推荐书目_推荐教师读书书目

想推荐自己的书,又怕别人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