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记载:“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辞源》一书中也写道:“‘风水’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

从以上书籍中对“风水”的解释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风水长期被当作封建迷信。当日本人要把风水申报为世界遗产时,很多中国人还对土生土长带有乡土气息的风水文化不屑一顾。

难道,“风水”真的就只是封建迷信?不是的。

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承。风水学所研究的是人与居住环境的关系,也可以说,风水学就是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一门学问。风水理论的核心是人,它追求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水今天之所以常常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可能是风水中有些唯心理论,表达的言辞过于玄虚。这与风水的分支——巫术活动影响有关。当风水洗刷掉它这层外衣,保留其合理内核,可被称为学术风水或易经地理。风水学是具有科学性的,它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体现,是与建筑、地理等实用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经验内容。

古地理学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人体科学和古天文学是风水的三大科学支柱。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的。风水的实质是追求对人生发展有利的生存环境。讲究有选择地建造房屋,即选择一种最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居住。当今,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都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土坡上。原因很简单,接近水源,土壤肥沃,生活方便,交通快捷,地势高可防水灾。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能动的选择居住环境。日积月累,风水学作为一门环境选择学逐渐形成。

人的居所被看做是人之根本。风水中关于聚落选址的最佳格局,即:“背山、面水、向阳。”

村庄风水格局怎么看_南京风水格局_住房风水格局

首先,风水中讲究面南而居,这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处在北半球中,低纬度,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照射过来的,而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房屋的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除了受日照因素外,还与盛行风的风向有关。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行的是偏湿的偏南风,这也决定了中国风水的坐北朝南的模式,即西、北、东三面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南面略显开阔,以迎接暖湿的夏季风。风水的典型空间模式是要求后有镇山,左右有砂山护卫,前面有碧水环练。门前有水池、喷泉、小河,风水学上称之为堂前聚水,水可以聚气,就是说堂前有水则有福。比如被称为中国最美丽村庄的宏村,它背倚秀美青山,村南是湖泊,这种背山面水的民居布局正符合风水对阳宅的要求,在现实中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再者,古人对环境吉凶的评价是依据人是否能从该环境受益为标准的,从环境观来讲,是为了获得一个理想的生存场所。而从客观效果来看,为了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获得某种安全感。因而风水是具有相当强的防御性。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出现在沿河的高地上,不仅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同时河流还具有防御作用,高地可以防洪。我国古代部分城市的兴起,是缘于政治和军事。所以古代城市除了本身具有城墙和护城河外,在选址时还要选择固险之处,同时又遵循风水所要求的山水条件。综上所述,只要住宅的修建符合风水所要求的挡风,采光,通气等原则,就是好宅。这足见中国的风水本身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风水也是一个很强的环境模式。风水受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影响,把宇宙,大地看作是人赖以生存的气的来源,强调感天地之灵气。因此风水特别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社会经过工业化的大发展后,越来越摒弃,毁坏自然,并导致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恶果。人类开始追求顺应自然,并有节制地改造和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而风水这种思想,正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哲学,也与新兴的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的思想极为合拍。首先,风水对水流形态有讲究。水流直泻僵硬是风水中最忌讳的。现代的景观生态的研究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风水作为一种环境观,强调水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另外,古人认为好的风水地不仅形局好,气场佳,而且山清水秀,环境宜人,并以树木茂密作为好环境的表现。把禁止森林砍伐看作是吉,把破坏森林看作是凶,论述了生态效应与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气好——林茂——吉”的环境吉凶意识。从风水的角度出发,根据某种需要营造的森林称为“风水林”。植树造林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阻挡冷风侵袭,而且还会给人类带来舒服的心境。由此可见,风水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风水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人是生物之一,受宇宙支配,离不开宇宙定律,故人所居住的好坏与人生息相关。人体血液中铁质含量达70%,所以人的本性,欲念,行动均受磁场所影响,造成人性奋发向上,怠惰,喜怒哀乐情绪变动,这直接与人的生活有关联,而居住地与磁性感应是直接有连锁的。磁性受制,就造成吉凶祸福的不同。这与风水所探究,所倡导的本质有相同之处。《地理原真》指出:“自古开,出圣出贤尽在朝阳俊秀之处,清雅之地。”新兴的人才地理学主要研究人才的地域分布以及造成这种地域分布差异的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人对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才和武才的籍贯地作过统计,其结果是南方远多于北方。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开发的原因之外,南方秀丽山水对文学和艺术的启发和熏陶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与传统的风水观念关于“地灵人杰”的立论,显然有其相似之处。

究这种“地灵”模式,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风水宝地”,那种以山水为依托的宁静而空气清新的家宅环境,成为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这种地方出人才是不足为怪的。孙中山的故里,在广东省中山市翠亭村,从形局上看,这里三面环山,远处还是珠江海口;从景观上看,山色葱绿,秀色可餐。符合好风水的最大原则“山环水抱必有气”。毛泽东的故里,韶山冲,村名就已告诉我们,这也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落,村内有小河、小溪缓缓流过。毛泽东旧居门前开挖了一个较大的池塘(风水中象征“聚财”或“聚星”)房屋主门朝向对面两山之间的“谷口”(风水中称“气口”)这能保持空气清新和视野开阔。名人故里的环境形式与风水的典型模式有极为暗合之处。

另一方面,风水中用“吉”“凶”来评价环境质量。“吉”的环境就是对人生发展有利的环境,反之亦然。《葬书》中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水质的好坏常常指示着生气的好坏,进而决定着环境的好坏。水质的好坏除了水源保护影响之外,还与地气密切相关,如所含矿物,放射性元素等。在风水中,色碧、味甘、气香的水指示着最好的环境。这是由于水中所含矿物质、杂质及其化合物的不同,会有各种水味或水色。如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时,水是甜的;含有矾盐矿物时,水是酸的;含有铁盐时,水是红的;含有硫时,水是绿的。水质直接影响人的体质,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水质不佳而引起的,《日代春秋·尽数》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殖与座人。若不所多与怄人。”这就是说秃头咽炎、颈癌、脓疮、佝偻等病都与水质有关。在现代医学对地方病作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发现,许多地方病是由于所处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多寡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结果。古代笔记中所谓的凶宅,(即住进这种宅院,不是得病,暴死,就是遇到其他不幸事故)实际上是由于所在地区土壤中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如汞等)含量过高,污染水源引起的,这与风水中所提倡的生态学相违背,并非无稽之谈或迷信。

风水关于环境质量的吉与凶,是值得总结的知识和经验。此外风水中的养气,如建筑构造的天井,是为了采光和提供共享的空间。这对居所内的空气质量与流通起着关键作用,对人的身体的健康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风水还包含着对天文的研究,通过星体的位置及其运行规律影响,选择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风水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民俗文化,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把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为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地人和一的至善境界。突出体现了其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实质,是具有科学性的。

风水中的吉凶观实际上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环境观。对于风水学说,绝对地肯定,盲目的崇拜,会导致迷信;绝对地否定,盲目地贬低,则难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004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首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论坛,这表明,中国人对风水学已由封建迷信向科学迈进了一大步。风水学说,犹如一座矿山一样,我们应以科学的眼关去看待,去开采,冶炼,制造和加以利用,中华风水文化的研究才会有新的突破!

经过这次研究活动,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风水的博大精深,我们无不惊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虽然我们的课题较有争议性,曾遭遇过不少困难,且自身条件及能力有限,关于风水的认识还不够完善透彻。但这毕竟是我们努力的成果,有利于我们能力提高和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也是为弘扬中华文化尽我们应尽的义务。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