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晋国有位名叫"重耳"的公子,因内乱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中途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支撑,随行们都找不到吃的,别无它法。最后,随行中一个名叫“介子推”的人,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力,也当众许诺: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回国的话,定当重赏介子推。十九年后重耳真的做了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的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可唯独把介子推给忘记了。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性格耿直、鄙视邀功,也没有去请赏。后来,有人在晋文公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立马差人去请,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肯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打听才知,介子推已经和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哪知山海漫漫,寻找无果下,有人献策: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定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几天几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大火熄灭后派人上山寻找,然而,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留下终身遗憾、愧对恩人,在厚葬中发现,介子推背靠的柳树洞里藏有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后更感愧疚,为纪念他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规定这一天:举国上下禁忌烟火,晓喻全国,以后每年这天只准吃冷食(不准生火),并把这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便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为了纪念功臣介子推,寒食清明由此延续至今!

二、为什么要祭祖?

有一家三兄弟,老大从政当官,官越做越大,老二经商,生意越做越好,成了富豪,老三在家种田,田土越种越糊涂,每逢清明扫墓,当官的说,公务很忙,没时间;做生意的说,生意很好分身不开;只有老三每年都去拜祭,可是祖宗没眼,不保佑他,越拜越穷!非常气愤写下一篇祭文:

祖宗坟前烧纸草,老三有话来汇报,

不要怪我发牢骚,勤力烧香没回报,

年年扫墓年年糟,老大不扫官当高,

老二不扫成富豪,老三不扫你食毛!

到了晚上祖宗托梦来

这些祖宗都知道,老三还是不发好,

发了坟墓无人扫,明年祖宗只食毛!

经查:

当官的只生了一个女;经商的生了二个女儿;种田的生了四个儿子,三个科学家一个文学家。这下老三高兴了、逢人都说祖先开眼了,希望大家出门在外的,每到清明都回家祭祖!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感恩、孝道、文明祭祖!

清明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习俗甚多,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主题。扫墓祭祖是肃穆庄严的,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自然的时节。

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上古干支历法24节令之一,处在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之时,万物皆洁齐、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有机融合,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万物和谐的思想!